【世界遺產旅行】九州歷史遺產巡禮之旅──熊本縣天草市崎津聚落裡,所留存下來的施行「踏繪」的天主教堂現場

七月上旬,在一場陣雨後,在住屋林立的小港鎮中,聳立的崎津天主堂,從港口的對岸看來,宛如浮出水面般顯眼。眼前的這片風景就彷彿正低語訴說著歷史經過。

 崎津位於天草下島西南部的羊角灣,深入陸地約中央位置的區域,自古以來就作為海上貿易據點而繁榮。崎津天主堂是在日本戰國時代的1569年,耶穌會的傳教士阿爾梅達(アルメイダ)所在的教會建立的。當時,因有神學院建立於北東邊的河內浦地區,而啟蒙了南蠻文化發展。江戶時期幕府下達了禁教令後,信徒們依然一直默默地守護著信仰,成為了「潛伏天主教徒」。

 住在崎津海岸線邊並列著整排的民家住宅,以俗稱「カケ(kake)」的木造作業廠為首,這片早期的漁村的景觀一直被保留到了現代。日本政府於2011年將崎津地區列為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隨著道路網的興建,身為曾經興盛一時港鎮的崎津,現在也已經沒落了。現在的人口大約是江戶時代十的人口的五分之一,500人而已。生於長崎、從四歲就開始在崎津居住的嚮導──森田哲雄先生(76歲)說:「雖然鎮上變冷清了,但反而因為列為世界遺產而增加了許多觀光客。」如此說道的森田先生,好像很開心地樣子。在這個小聚落裡,也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地保存著齊全的資料館以及導覽中心。

 森田先生帶我們到了聚落西側高台上的崎津諏訪神社。潛伏天主教徒指示我們唸著「阿門迪斯(あんめんりゆす(アーメンデウス))」來禮敬這個信仰之地。「他們所經歷的艱難且辛苦的歷史,是有價值的。」森田先生帶著有力道的聲音堅定地說。

在狹窄的土地上蓋著密集的房舍的「天草之崎津聚落」。正中央偏右是旗津天主堂的所在地=於熊本縣天草市河浦町(以小型無人機「空彩1號」攝影)

■崩毀的紀錄

 江戶時期的天草下島西部,於1638年的島原˙天草之亂的鎮壓事件後,依然有眾多天主教徒們存活了下來,並過著長期的隱居生活。但是,由於天主教徒們會以殺牛做為祭品之類的異教活動而被揭發,1805年發生了將近5200人的天主教徒被揭發的「天草崩毀」之事件。

 根據當時的紀錄,崎津村的居民約七成的1700人都是天主教徒。他們供奉了稱為「迪斯神(でうす様)」的漁業神明作為他們的信仰。基督教信徒會使用的的黃金聖牌,本來是裏側刻著聖母瑪利亞像的金屬牌,也因此演變成刻在鮑魚貝殼內側的形式隱藏了起來,帶在身上,信徒們訟著「我屬天地,我屬我主,阿門迪斯」來禮拜。供品也由牛肉變成以魚肉為主,信仰形式隨著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而演變成了漁村風格。

 村落有非常多信仰組織存在,其中也有以女性為領導人的組織。孩子一出生,神職人員的授洗者,須以浸濕過聖水的十字紙放在孩子的額頭上,作為受洗儀式。他們過著以一週七天為規範的西洋曆的生活,暗地裡慶祝聖誕節以及復活節等節日。

 既沒有教會、也沒有神父,看得出來經過長年累月許多事件而變質的信仰形式,非以基督教為名,而是以「異教」的稱呼被幕府集中了起來。幕府要求「思想不同」的居民踩踏耶穌或聖母的畫像,執行「踏繪」的拷問,能夠面不改色者得以不接受懲罰得以回家。

■神父的心願

 明治初期的1873年時,基督教終於得以被解除禁令。崎津的潛伏天主教們也陸陸續續恢復成了天主教會信徒。現在的崎津天主堂是昭和初期的1934年,由法國人哈布神父(ハルブ神父)從母國募集資金,委託了上五島出身的教會建築名匠──鐵川與助所建成的。

 天主堂裏保存著當時江戶時代,每年政府對天主教徒們實行的踏繪拷問小屋的足跡。祭壇所在之地,正是過去上演踏繪拷問的舞台。「這是我小時候聽到的事情」天主堂的森田先生說起了一段故事。

 潛伏天主教徒們每次結束踏繪時,都會趕緊回到家中,用水清洗雙腳。然後把洗過腳的水喝下。「踏繪對於天主教徒來說是罪該萬死的罪。也許當時的天主教徒們覺得沒有喝下洗過踏繪過的雙腳的水來懲罰自己的罪,是活不下去的。」最珍惜的物品被自己雙腳踏的後悔意念,如此自責的天主教徒們的身影彷彿歷歷在目。

 在實行踏繪的場地上建造教會,是哈布神父(ハルブ神父)的心願。隱藏了真正的心意,背負著後悔的包袱活下去的潛伏天主教徒的悲傷,也許這間教會實現了神父希望世人不要忘卻這件歷史悲痛的心願。

1647年創建的崎津諏訪神社。潛伏天主教徒當時對主祈求的場所=現於熊本縣天草市河浦町

◎註記

 快艇客船往來於口之津(南島原市)與鬼池之間(約30分鐘),高速船往來於茂木(長崎市)與富岡之間(約45分鐘),長崎至崎津之間(約1小時40分鐘,每週五、六、日,8月11日至13日公休)運航。至崎津聚落內的教會入口公車站可搭乘產交巴士,從鬼池出發經由本渡約費時1小時50分鐘,從富岡出發約費時1小時20分鐘。有關交通方式詳情請洽天草寶島觀光協會(電話0969-22-2243)

◎專欄/殘留的「證據」唯一的遺產

 「長崎與天草地區的潛伏天主教徒相關遺產」是代表潛伏天主教徒的信仰,如今有著世界遺產的價值。但是,潛伏天主教徒們當時偽裝成佛教或著神道教來隱藏自己對基督教的虔誠信仰,因此禁教時期的信仰的證據,紀錄種類非常稀少。

 天草高濱村庄屋的上田家因經歷過「天草崩毀」,對於被摧毀的潛伏天主教徒的信仰型態,有流傳出記載了當時情形的報告書。因為有了這個珍貴的紀錄,在崎津聚落裡使用的特有的信仰用具──鮑魚貝殼等,才讓人們明白了當時因漁民生活而衍生出的特有的信仰型態。

 除了傳教士再次來日本的幕府維新時期,有記載了經過長期潛伏後演變的信仰型態的具體史料,有記載了「浦上三番崩毀」(1856年)事件的地區,經過調查後只剩下長崎的浦上村及天草兩個地方。浦上地區從潛伏天主教徒遺產中被遺漏了。12資產之中,且為唯一寫實地記載了禁教時期的信仰型態的史料「天草的崎津聚落」對於事件發生真實性是個強而有力的立證。

被崎津的潛伏天主教徒拿來當作信仰用具的鮑魚貝殼(天草神學院博物館藏)

                                                 

コメントは受け付けていません。